公共基础教学部开展《工匠精神》集体备课教研会

作者:时间:2025-10-28点击:

为深入推进《工匠精神》课程建设,提升教学质量与育人实效,公共基础教学部于近期组织召开了《工匠精神》课程集体备课教研会。公共基础教学部主任李加茂及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,围绕课程教学设计、案例资源建设、课堂教学方法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。会议由公选课教研室主任王明兰主持多位教师结合前两章(“工匠精神概述”与“爱岗敬业”)的教学实践,分享了教学设计思路与课堂实施经验,李加茂对老师们的分享做了精彩的点评:王明兰以“龙泉宝剑”视频案例导入,引导学生思考“何为工匠精神”,并通过学习通平台开展主题讨论,强化学生参与。她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专业紧密结合,如工业机器人、汽修等专业,布置“小工匠计划”作业,促进学生学以致用。陈铃老师提出通过榜样人物故事(如张桂梅、胡夫金字塔等)激发学生兴趣,注重情感共鸣与价值引导,强调“工匠精神不仅是知识传递,更是心灵对话”。方雪老师(由王明兰代发言)采用“六步教学法”,即“导入—概念解析—案例分析—小组讨论—实践演练—总结作业”,系统构建课堂结构,增强教学层次感与实效性。

与会教师一致认为,课堂教学应注重互动性与学生参与度,避免“单向灌输”。建议包括 多样化教学方法,采用视频导学、小组讨论、随堂练习、学生互评等方式,增强课堂活力;问题导向学习,在播放视频前提出问题,引导学生带着任务观看,提升学习针对性;专业融合教学,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举例,如护理专业引入南丁格尔事迹,汽修专业分析汽车品牌背后的工匠精神,增强课程亲和力与实用性。为推进课程资源系统化建设,会议明确了课程资料收集的具体要求;分专业收集案例,每位教师需根据所授专业(如护理、工业机器人、汽修等)收集视频案例3个、文档案例5个,涵盖工匠人物事迹、专业实践成果等;规范命名与来源标注。资料命名格式为“专业+资料类型+序号”,并注明来源,确保知识产权清晰; 建设案例库与成果输出,计划在11月30日前完成资料汇总,逐步形成覆盖全部专业的《工匠精神》案例库,为后续教材编写、视频课程开发奠定基础。

部分教师反映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,如学生座位分散、迟到现象等。建议加强课堂纪律管理,通过课前提醒、课后沟通等方式引导学生规范行为,营造良好学习氛围。 李加茂在总结中强调,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编写逻辑,注重“是什么—为什么—怎么做”的教学脉络,强化课堂互动与专业融合。他呼吁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资源建设,共同打造具有校本特色、专业适配的《工匠精神》课程体系。下一步,教研室将继续推进后续章节的集体备课与教学优化,推动课程实现“知识传递、价值引领、实践养成”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。